中国学者受苍蝇“潜水”仿生学启发 提出新型能源存储器件新方案
中新社合肥4月25日电 (张俊 周乾坤)记者25日从安徽大学获悉,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吴明在教授团队受苍蝇“潜水”的仿生学启发,提
“我们村电商做得不错,希望相关职能部门能对电商物流给予扶持。”“各村发展应该因地制宜,应积极利用本村资源优势。”“农业人才稀缺,应加大相关行业人才的补助。”……近日,南通市海门区以“拓宽增收渠道,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议题,在海门街道三南村开展“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活动,精彩的发言,热烈的气氛,激活了一池春水。
【资料图】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走在前”的应有之义。2022年,海门区出台《关于开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的实施办法》,提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强村十法”,进一步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去年,全区238个行政村的村营总收入超3.1亿元,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澎湃动力。
因地制宜谋发展
4月下旬,南通市水稻育秧工作暨高产栽培技术培训会、海门区农业生产全程全面示范县建设推进会暨水稻机插秧观摩会先后在悦来镇保民村举行。作为粮食丰产的“明星村”,保民村一直被寄予厚望。
2018年,保民村开展大规模土地流转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并率先建成全区最大的新型合作农场,总规模1770亩,为推广稻麦生产打下扎实基础。
这些年,保民村的稻麦产量节节攀升。但如何做大粮食产业文章?保民村党总支书记陆丽君认为,开展稻米精加工是一个不错的答案。
去年起,保民村与江心沙国营农场深度合作,由江心沙国营农场提供生产全程的技术指导及粮食代加工服务。陆丽君透露,仅这一项业务每年能增加20多万元村营收入。
与保民村拥有大量农用地不同,常乐镇官公河村三面环水,村内河道纵横,为官公河村发展带来瓶颈。“我们村虽然不能发展工业,但是依托九龙岛文化湿地公园,却能走生态农文旅产业的致富路。”村两委积极挖掘官公河畔红色革命文化资源,通过推行“党建+文化+旅游+产业”的模式,打造集红色旅游、绿色生态、彩色人文为一体的“红河党建”工程,目前九龙岛文化湿地公园每年可接待游客达20万人次。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50万元,旅游业呈现出较大的发展潜力。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能跳脱实际胡乱开发,而是要脚踏实地去谋划。去年以来,海门各村因地制宜发展物业型、资源型、服务型、“飞地”型、融合型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全区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多元经营拓市场
“我们葫芦种已经全部下地,6月就能看到绿油油的葫芦苗了。”日前,三星镇大石村接待了一个省内学习考察团,大石村党总支书记薛春热情地向考察成员介绍村里开发的新产业。
大石村是依靠叠石桥家纺城发展起来的传统家纺村,村里有规上企业6家,中小企业40多家,企业林立致使保洁需求旺盛。2019年,大石村专门成立物业服务公司,依靠承包企业保洁项目每年能稳定增加村营收入30万元。
为进一步增加村集体收入,去年,村里开设宝葫芦工作室,发展葫芦全产业链,即从葫芦的播种、栽培、采收、雕刻一条龙发展。“我认为葫芦产业的前景是广阔的,因为村里有家纺企业想用葫芦挂件装饰四件套礼盒。目前,我们已经签了多个意向单,今年再增收10万元不成问题。”薛春充满信心地说。
四甲镇头桥村原先是软弱涣散村,短短3年时间,该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全力抓特色产业发展的发展思路,让软弱涣散村蝶变成为乡村振兴明星村。村党总支想方设法发展经济,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特色农业等方式,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目前全村共流转土地2800余亩,流转率80%以上,已形成千亩草莓产业园、“南通巴道”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绿康蔬菜基地三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去年村营收入达到215万元。
去年以来,海门可持续性收入相对稳定的行政村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围绕市场广阔的需求,创新发展思路,开辟多样化的创收渠道,为全区村级集体经济再迈新台阶提供“范本”。
抱团取暖求突破
近日,三厂街道中兴村、厂西村、孝威村、厂南村正式与无锡运营商办理冷库交接手续。这意味着从今年起,四个村每年各获得20万元的村营收益,且该项收益能每三年提升10%。
中兴村盛产果蔬,村里有驻扎十多年的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常年种植草莓、葡萄、黄桃等,还有20多家果蔬种植大户,他们都对冷库有较大需求。中兴村周边的厂西村、孝威村、厂南村也有同样情况。
四个村商议后决定“抱团”发展,共同破解农户难题。去年,四座冷库拔地而起,相关配套设施也已完工。中兴村党总支书记钱红雷感慨,冷库共建共经营能有效避免零散布局多占土地、重复配套浪费投资等现象,还能吸引大型农企前来投资,使得村级集体收益变得更稳定。
常乐镇农业产业发达,各村居蔬果种植户较多,然而销路单一一直制约着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去年4月,颐生村、中南村等9个村联合成立四季常乐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以农业销售、物业管理、保洁服务、文旅发展等为主要发展方向,一年多来,为9村共增加村营收入50万元。
多村抱团、村企联建、村银结对、村社合作……去年以来,海门区资源缺乏的行政村在多部门联合指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用好金融资金、工商资本、社会资源三类要素,助力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做大做强。
文 | 记者 黄天玲 通讯员 俞苏华
[编辑:俞鑫城]标签:
中新社合肥4月25日电 (张俊 周乾坤)记者25日从安徽大学获悉,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吴明在教授团队受苍蝇“潜水”的仿生学启发,提
(抗击新冠肺炎)促转阴、降病亡、助康复:中医药参与上海抗疫发挥重要作用 中新社上海4月25日电 题:促转阴、降病亡、助康复:中医
中新网无锡4月25日电 (记者 孙权)无锡市卫生健康委员会25日发布《关于积极推动改善生育二个孩子及以上家庭居住条件的通知》(简称《通
(抗击新冠肺炎)福建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 宁德疫情进入拖尾阶段 中新网福州4月25日电 (记者 龙敏)近期,福建省泉州市、宁德市
中新网桂林4月25日电(杨宗盛 赵琳露)4月25日是“漓江保护日”,广西桂林市公安局生态环境保护分局揭牌成立。桂林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
中新网北京4月25日电 (徐婧)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薄澜在25日的疫情防控发布会上通报,4月24日16时至25日16时,北京市丰台区新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