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受苍蝇“潜水”仿生学启发 提出新型能源存储器件新方案
中新社合肥4月25日电 (张俊 周乾坤)记者25日从安徽大学获悉,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吴明在教授团队受苍蝇“潜水”的仿生学启发,提
(相关资料图)
中新社武汉5月18日电 (马芙蓉 王俊芳 梁睿华)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美国布朗大学等高校13位科研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综合分析“祝融号”火星车获取的科学数据,首次在火星表面发现海洋沉积岩岩石学证据,证明火星北部曾经存在过海洋。
相关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18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国家科学评论》。
目前的火星寒冷干燥,缺乏流水与生命痕迹。但过去的研究认为,早期火星曾存在大量液态水,并在古海洋区域形成了特殊的海洋沉积地质单元,被称为“北方荒原组”,但是缺少原位探测数据支持。
2021年,“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边缘,正好位于前人所提出的古海岸线附近的北方荒原组。着陆以来,“祝融号”对沿途出露的北方荒原组地层展开观测,传回的图像详细记录了附近许多岩石的表面形态与构造特征。
“我们查看照片发现,这些裸露的岩石发育层理构造,指示双向水流特点,与地球滨海—浅海环境中的低能潮汐流一致。”论文通讯作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肖龙说,这种双向水流模式通常由具有周期性流向变化的流体作用所形成,在地球的滨海—浅海环境中很常见。
肖龙表示,研究中识别的底形和沉积构造具有支持其为流水沉积而不是风成沉积的证据。此外,“祝融号”着陆点位置表明,观察到的沉积构造可能形成于北部平原古海洋的海退过程中。
“该研究为重塑火星的历史提供了新的启示。”肖龙说,未来“祝融号”对该区域的深入探测和采样返回,将加深人类对火星宜居性和生命痕迹保存的认识。(完)
标签:
中新社合肥4月25日电 (张俊 周乾坤)记者25日从安徽大学获悉,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吴明在教授团队受苍蝇“潜水”的仿生学启发,提
(抗击新冠肺炎)促转阴、降病亡、助康复:中医药参与上海抗疫发挥重要作用 中新社上海4月25日电 题:促转阴、降病亡、助康复:中医
中新网无锡4月25日电 (记者 孙权)无锡市卫生健康委员会25日发布《关于积极推动改善生育二个孩子及以上家庭居住条件的通知》(简称《通
(抗击新冠肺炎)福建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 宁德疫情进入拖尾阶段 中新网福州4月25日电 (记者 龙敏)近期,福建省泉州市、宁德市
中新网桂林4月25日电(杨宗盛 赵琳露)4月25日是“漓江保护日”,广西桂林市公安局生态环境保护分局揭牌成立。桂林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
中新网北京4月25日电 (徐婧)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薄澜在25日的疫情防控发布会上通报,4月24日16时至25日16时,北京市丰台区新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