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汛”而动,深入灾区!他们参加了这场“说走就走”的战役

2023-08-11 20:18:41 来源: 北京日报

北京日报嘚吧嘚


(资料图片)

各位小伙伴,大家好!

7月29日至8月1日北京遭遇140年来最大强降雨,西部出现特大暴雨,多个地区灾情严重。在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的统一指挥下,融媒体编辑部闻“汛”而动,迅速组织报道队伍,挺进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从一线发回大量鲜活的报道。

在灾区最严重的几日,地区新闻部张骜、陈强、视觉新闻部安旭东、王海欣和视频直播编辑部李典超、李路等6名记者赶赴汛情最严重的房山和门头沟区,日夜无休,持续发回《闻“汛”而动 守护城市平安》《4架军用直升机将为房山灾区运送物资!记者现场直击——》《直升机运送物资中的温暖一刻!》等多篇消息和独家现场报道,连麦直播《#直击北京防汛一线#》《直击北京房山青龙湖少年军校救援现场!》,直面防汛一线抢险救灾情况,挖掘紧急救援、灾后重建中的感人故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灾区条件异常危险和艰苦,一线记者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勇敢逆行,吃不上饭他们就啃几口面包,住宿条件差他们就和衣而卧。为了采访K396列车的救援情况,摄影、视频记者背着30斤重的设备器材,历时12个小时,跟着救援武警部队沿着铁路线涉水徒步19公里,发回了生动的一线报道,记录下了救援的珍贵画面,在突发灾情面前,充分彰显了党报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与责任担当。

京西老区遍地英雄

地区新闻部 张骜

每天一两点钟休息,每隔一两个小时醒一次,五点半起床……近两周来,我一直保持着这样的作息。作为一个年轻的记者,这是在新闻一线该有的状态。从7月31日带队赶赴门头沟抗洪抢险救灾一线,到8月10日逐步进入灾后重建报道阶段,我和王海欣、李路、方非等几位同事,在门头沟奋战了11个日夜。除了偶尔回家换洗衣服,补充采访所需物资外,完全“钉”在了前线。

说走就走的出发

7月31日是周一,我们部门的例会时间。当时,房山已经出现因强降雨导致的灾情,门头沟区也不乐观。朋友和同事们陆续给我转了社交平台上的短视频。作为报社跑门头沟的记者,我心里也十分忐忑,那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地区都是山地,跑口几年来,很多沟沟坎坎我都去过。雨这么大,群山能挺得住吗?镇里、村里的乡亲和基层干部们,现在又怎么样呢?实话实说,虽然在会上,我却走神了,心已经飞向门头沟。

“我想现在就出发,要是晚了怕路况更差,不容易第一时间到现场。”刚散会,我就把想法告诉了相关领导。领导和同事们一边帮我联系报社车队的师傅,一边给我凑物资。

“我有一次性雨衣,给你装包里了。”部门同事松梅姐刚把雨衣递给我,一旁的佳琪就准备好了充电宝、碘伏和几支笔,帮我收拾书包。就这样,仅仅用了十分钟,我就带着大伙给我凑的各种“武器”出发了,迎着大雨奔向门头沟。

门头沟的雨一直下着,道路上随处可见泥泞、树枝和积水。得知摄影海欣和视频部的李路还没到,我率先开始了工作。拿起手机,短视频就开拍了。走着、看着、录着、说着,现场的情况发回后方,形成短视频和快讯,不断发出来。

终于和两位同事汇合了,我看看他们,发现带的东西也不算丰富。一问,都是类似的情况,简单收拾就出发了,电都没有充满。我们顾不上休息,经协调,当天就前往了居民安置点、养老院、火车站、物资转运点,采访了居民、武警战士、各条战线的工作人员,把当时门头沟区整体情况和抢险救灾的消息不断报道出去。

回到下榻的地方,已经是第二天凌晨一点多了,从31日下午三点多进入工作状态,到结束第一天的工作,我们干了十个多小时,几乎顾不上休息。奇怪的是,我们三人都不觉得累,现在想想,第一天精力相对充沛,节奏也快,身体估计还没反应过来。暂时收工了,我们仨把脚站在一起,看着彼此鞋上的泥,拍下了来自门头沟一线的第一张工作照。

难忘落坡岭

一条视频,让孟二梅、落坡岭、K396次列车火了。全国人民看到了大灾之中,老区人民是如何用实际行动帮助他人,共克时艰,诠释人间大爱的。

“不要表扬我,请表扬我们落坡岭的老百姓。”落坡岭社区书记孟二梅说这话的时候,王海欣和李路就在她身边,而我,则在有信号的门头沟城区等待二位战友的消息。从三家店火车站出发,我们三人小组的两位组员跟随武警战士徒步走铁轨、翻山、涉水、穿越隧道,将物资和希望带给了被困的旅客。整整15个小时,北京日报的记者一直紧跟这一新闻现场。身处后方的我不断尝试与二人联络,并陆续发出相关快讯,把战士们挺进的情况传播出去。他们越走越深,信号完全没有了,负责联络、调度的我没有一丝睡意。到哪了?安全吗?怎么不打个电话呢?这些想法在我脑子里不断盘旋,情绪也焦急起来。

“走不进去就回来,别硬撑。”我下意识的发出微信,一遍又一遍的拨打两人的电话,丝毫没有注意到,已是第二天凌晨两点多。在和后方领导的沟通中,我说,他们跟着武警,安全有保障,可挂了电话,我又盼着电话响起,听听海欣和李路的声音。

这次夜走落坡岭是艰辛的,再次见到70后的海欣,他的双脚已经微肿,鞋底都快磨掉了。李路带的设备也完全没电了。万幸,他们拍下了足够的素材,这才有了后面北京日报推出的六分多种的视频《落坡岭滞留乘客大救援》以及相应专题稿件。我们以全记录的方式将第一手的材料呈现给读者、观众,也获得了各个平台的转载和可观的传播量。

海欣说,脚肿了不怕,为了这个题值了。在后续的采访中,我们又见到了孟二梅。她说,是落坡岭缘分让乘客、老乡、武警、记者们在那个特殊的时刻聚在一起,写下了一生难忘的回忆。

是呀,落坡岭,对于我们仨来说,也有了特殊的意义。8月9号中午,我们从深山返回门头沟城区的途中,经过落坡岭,特意下车驻足,回味那一夜的记忆。落坡岭缘分是炙热的,可以战胜冷雨、洪水,温暖人心,也让我们的职业生涯多了一次永远难忘的经历。

母亲,泪水,感动

采访过程中,我几次落泪。让我落泪的,大多都是母亲。孟二梅的电话不断,可基本顾不上给自己的儿子打一个电话,她说眼前的事太多,儿子大了,平安就行,其他先靠自己。

80后的徐斐是一位母亲,可她却把女儿放在浙江老家,和弟弟赶赴北京,只为问父母平安,接爸妈回家。她的父母在门头沟养蜂多年,在此次山洪中意外受伤,得知此事的徐斐五内俱焚。无助的时刻,是门头沟区卫健委的干部安慰她,告知她父母的情况,并且在市、区政府的安排下,将她的父母转移到昌平某医院,及时得到救治。“有爸爸妈妈才有家,感谢政府和人民子弟兵,虽然很多人都没有见过面,但都是我们家的恩人。”徐斐说。

在本次抗洪抢险中,80后的门头沟基层干部熊丽和龙泉镇副镇长刘捷因公牺牲。见到二位同志家属时,大家的情绪都很沉重。而让我破防的,则是熊丽爱人对他们九岁女儿说的话。

“妈妈做英雄去了,可能很长时间都不回来。”

我很难想象这个七尺高的汉子是如何强忍悲痛说出这句话,九岁的女儿又能理解多少。世上只有妈妈好,母爱,是世界上最珍贵、最动人的情感。而熊丽同志的事迹,也通过我们的报道感动了无数网友。“她是人民的好干部,更是一位普通妈妈。抱抱小宝贝。”新闻推送后,网友们在北京日报客户端留下了这样的话。

十几天来,我和团队成员走访了很多地方,采访了很多人,写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感人故事。在收获影响力、传播力的同时,也将党和政府在大灾之时如何诠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实践,告诉了读者。

如今,第一阶段的采访报道任务告一段落,随着门头沟区进入灾后重建阶段,我们的报道重点也有所调整。回想起这充满艰辛、感动和成就感的两周,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作为一名党报的年轻记者,这样的时刻是锻炼采编本领、提高政治觉悟、加强与群众联系的好机会。在不知不觉中,小组的每一个人都成长了,也更成熟了。还没有调过来的生物钟让我想起那几个不眠夜。家人和朋友看到我的疲态,都会说一句,快歇歇。可一躺下,一个个采访的瞬间就浮现在脑海中。

老区人民是坚强的,灾难打不倒门头沟人民。这是我最深刻的体会。现在,雨停了、水退了、天晴了,大家开始为新的生活而努力奋斗,而我,也盼着在不久的将来,再次走进群山,走上落坡岭,把乡亲们重建家园的好消息,带给读者。

一线是记者最好的战场

地区新闻部 陈强

到灾区蹲点报道新闻,最能锻炼记者能力,最能考验记者敏锐捕捉细节的眼光。在房山灾区蹲点报道的一周多时间里,我和同事安旭东、李典超密切配合,用文字报道、图片专题、短视频、微纪录片、现场直播等多种形式,汇成了一部众志成城抗洪救灾的进行曲,凝心聚力,激励前行。

守口有责

今年是我跑房山的第6年。我在房山没亲戚,可微信里,却有700多位房山人,他们都是我在采访中认识的好朋友,那感情胜似亲戚。这片京西南的广袤土地,已经是我心里的“第二故乡”了。倾盆大雨来临,他们的安危,牵动着我的心。

报社把房山这条口线交给我,关键时刻,必须要顶得上。这时候,不需要动员,我也会向一线奔去,无愧于“跑口记者”的使命和责任。

到现场去

如果不冒着大雨动身前往一线,我就看不到大石河汹涌的洪水,就无法真切体会洪水的威力;如果不乘直升机到通讯和道路中断的深山,我就无法知晓北沟山区的最新情况;如果不爬上铲车到受灾农业合作社实地考察,我就不能体会农民面对天灾的那种绝望。

一周多的时间里,我们三人报道组驱车行程1300余公里,除了铲车、直升机,就连火车、冲锋舟也都坐了。我们甚至还学会了使用卫星电话。凡此种种,都是为了能把灾区第一手的新闻传递出去。

媒体融合

三人报道组中,我负责文字,安老师负责摄影,典超负责摄像。既有分工也有合作,一个个全网独家短视频的背后,是媒体融合的力量。

我们的辛苦没有白费,《全程直击,房山十渡千余受灾村民大转移!》、《独家专访房山区委书记邹劲松:43个失联村已联系上41个,还有2个村“今天必须联系上!”》以及《北京房山开铲车救人的司机找到了!都视频独家专访——》等视频新闻均在短时间内形成了爆款。几乎每一个蹲点新闻作品,都能冲上北京日报客户端当天阅读排行榜TOP10。

而今再去,灾区已经全面进入恢复重建阶段,我将继续用我的心、我的笔,见证、书写这一历史进程。我希望,房山的老百姓提到我,会和北京日报四个大字联系起来。

做好一名摄影记者的本职工作

视觉新闻部 安旭东

7月29日,气象台发布暴雨预警,继辉主任重新安排工作,部门全部重心转移到防汛报道,傍晚北京发布暴雨红色预警。

7月30日晚得到房山区出现险情的消息,报社迅速成立采访报道小组,我和地区部陈强、视频部李典超组成文字、视频、图片立体报道小组随时准备出发赴房山采访。

7月31日一早,我们三人报道小组集合出发,第一时间赶到周口店,途经大石河看到河水已经上涨形成洪峰,三人随即下车在桥上现场报道,视频报道在网上引起强烈关注。随后我们第一时间赶到青龙湖镇上万村,及时采访到救援队用冲锋舟、铲车救援的场景。当晚我们三人工作到很晚,冒险住在房山区随时准备再出发。

8月1日我们先后采访了无人机为受灾地区投送物资、武警官兵驻守永定河大堤、上万村女书记。

8月2日得知可以乘坐直升机进入受灾地区,我们一早赶到起飞点,等候随直升机采访。后由于天气原因只有一架飞机可以起飞,陈强、李典超冒险乘机跟随采访。我转到琉璃河转移点拍摄消防队员冲锋舟转移村民,并乘坐冲锋舟深入到村内拍摄转移现场,随后赶到房山体育中心采访转移出来的村民安置点。

之后的采访节奏越来越快,在108国道还没有修通的情况下我们自驾进入,一直深入到佛子庄乡采访修路情况,乘坐检修机车进入十渡镇采访千人大转移场面。大大小小的采访让我们全方位的了解到此次灾情的严重,社会各界及各部门及时行动全面动员救助受灾群众,及时恢复路、电、通信、环境卫生等受灾群众回归正常生活所做出的努力,并及时采访发回报道。

十天的采访报道每天行程至少都在上百公里,期间多次收到领导在完成报道任务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的叮嘱。在社领导的支持及与陈强、典超两位同事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详尽、立体地完成了此次房山灾情第一阶段的采访报道任务。后面重建家园恢复受灾群众正常生活的工作还繁杂而艰巨,我将继续做好后续跟进报道,做好一名摄影记者的本职工作。

相对顺利的采访得益于平日积累

视觉新闻部 王海欣

因一场预料之中的降雨导致的140年不遇的洪水,北京山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灾难,房山、门头沟两区是受灾最严重的。作为门头沟区跑口记者,我和文字记者张骜、视频记者李路组成了临时报道组,深入灾区实地采访,发回了一系列报道。

这次采访相对顺利,我感觉和平时跑口的积累是分不开的。

作为跑口记者,我们对区里的地理情况比较熟悉,但出发时心里还是很忐忑,收拾了一包衣服临出门也忘在家了,直到我上了永定河大桥,在没看到永定河水的时候,我仍然不敢相信那一切真的发生了。当天下午到次日凌晨1点,我们三人总共跑了7个现场,深夜冒着大雨和积水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赶路,导航指引的路线又有很多走不通,如果不是熟悉道路,说不定任务完不成,车还有可能趴窝(我的车在到达三家店车站时机油灯就报警了)。

不仅地理熟悉,在采访中遇到的很多采访对象也都不陌生。比如这次全力救助K396次列车旅客的大台街道落坡岭社区孟二梅书记,以前我们就多次采访过。在跟随部队进入到社区时,一路上我就在想,是不是可以采访她,做一组图片报道。到了社区,她来迎接部队,我上前打招呼,她也认出了我,一下就拉近了距离。

这次能够顺利完成任务,与前后方的相互配合与支持有很大关系。我们三人在采访中,无论谁掌握了线索,都会互相通报,互相商量,有时忙不过来的,还会互相帮助采访、拍摄。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完成最多的报道。在采访结束后,也离不开后方领导和编辑的快速审稿编发。这几天,视觉部编辑随时在线,无论什么时间,只要我把图片和说明往群里“一扔”,就有人帮忙入库,为前方采访节约了很多时间。

洪水已经过去,灾区也开始重建,希望能在最短时间内,看到一个崭新的门头沟。

洪水退去后,

除了残垣断壁还有人间大爱

视频直播编辑部 李典超

每次前往受灾较严重的地区,我们小分队似乎都会互相问对方一个问题,“这个地方可能很危险,你要去吗?”,但是每次得到的回答都是“我要去”。

在这次暴雨灾害发生之前,我就看到很多与暴雨有关的提示信息,得知暴雨将要来临,但却认为并不会很严重,可能就比平时下的雨大一点而已。直到我在7月30号晚上接到任务要前往房山报道灾情的时候,才意识到这次暴雨可能真的不一般。

7月31号一大早,我们一行3人驾车前往房山,在路过大石河时,我见到了可能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的场景,平日里温驯的大石河如今已经变得波涛汹涌,洪水从大石河桥下以非常快的速度向前奔涌,其中还夹杂着树枝和电线杆。当时我记得我们三个人都被眼前的场景震惊了,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洪水,缓过神之后,才在桥上完成了这几日以来的第一篇报道《直击北京房山大石河行洪现场!湍急河水裹挟泥沙顺流而下》,这是我对洪水的第一印象,也是在那一瞬间,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洪水猛兽”。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就不断地在房山各个乡镇、村进行报道,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房山区青龙湖镇上万村,一位村里的大娘看到记者来了,连忙带我们去看村里的受灾情况,她踩在石头上踮起脚尖用手够着洪水退去后留下的痕迹,给我们讲述着洪水漫过房屋时的可怕情景。我在现场粗略估算,当时的洪水最少有两米多深,而他们的家就泡在里面……

在直升飞机上航拍受灾乡镇村

洪水退去,给人留下的除了残垣断壁,还有人间大爱。青龙湖镇村民刘兵大哥,开着铲车逆流而上把受困的一家三口平稳地接了下来,事后采访,他告诉我:“用一条命换三条命,值!”;在“青龙湖少年军校”救援现场,武警官兵以及专业的救援队驾驶快艇冒着大雨将被困群众平安救出,他们告诉我:“只要村民没事儿就好”;在房山区南窖乡,救援官兵、媒体记者、男女老少不分你我一起搬运物资,村民大爷一个劲地对我说:“你们都是好样的。”

那些天里,无论是心酸还是感动,这些瞬间无时无刻地不在影响着我,也让我五味杂陈。而作为一名记者,我想我要做的就是用好自己手里的相机,讲好他们的故事。在与部门主任随时沟通交流下,累计推出了13篇视频报道以及2个直播产品,多个视频登上当日微博、抖音同城热搜榜第一名,其中《全程直击,房山十渡千余受灾村民大转移!》、《独家专访房山区委书记邹劲松:43个失联村已联系上41个,还有2个村“今天必须联系上!”》以及《北京房山开铲车救人的司机找到了!都视频独家专访——》等视频新闻均在短时间内形成了爆款。直播方面,在部门主任与值班老师的指导下,《京直播|直击北京房山青龙湖少年军校救援现场!》《京直播|“八一”特别报道:冲在一线 人民军队永远的姿态》第一时间通过直播的方式向人们传递灾情信息,讲述抗洪故事。这两场直播也被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数十余家媒体转载,在网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洪水无情人有情,大家一起众志成城、攻坚克难的场景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心里,在以后的工作当中,我也会时时刻刻地以此来提醒自己,尽心尽职,踏实肯干,不怕困难!

这一路有太多太多的感动

视频直播编辑部 李路

“团结起来,一定能走出去”“被困了这几天,好想给家里报个平安”“谢谢你们来救我们”,在此次的报道过程中,令我最为深刻的,便是落坡岭大救援的故事。

8月1日上午,我和同事与北京武警官兵在门头沟三家店火车站汇合,准备前往与外界断联的落坡岭。因为暴雨的缘故,前往落坡岭的公路、铁路处于中断的状态,我们只能沿着铁路轨道步行前进。

不记得走了多少座铁路道桥,不记得穿过了多少个山洞,在步行近7个小时后,我们顺利到达落坡岭。在这里,除了被困的落坡岭社区居民,还有搭乘K396列车的900多名乘客。

当被困群众得知武警官兵来了,欢呼声、呐喊声、掌声此起彼伏,“他们来了,我们心里就有底了!”一位被困群众激动地对我说道。随后,武警官兵开始向被困群众发放水、面包、方便面等食品,而我也开始了采访报道工作。

据了解,在被困的这些日子里,落坡岭社区居民慷慨解囊,免费为K396乘客提供住宿、食物,大家相互鼓励,互帮互助。“落坡岭的居民哪怕不吃,也要给我们吃,我们真的很感动!”回忆起这几天被困的经历,一位K396乘客哽咽地向我说道。

为了尽快转移被困群众,当晚快12点的时候,第二批部队官兵到达落坡岭。经过部队领导商议探讨,决定连夜向外转移群众。就这样,在部队官兵安排下,第一批200多人的先行部队于8月2日凌晨1点45分出发。

在转移的过程中,我开始用影像记录这令人感动的转移故事。“慢一点,不用着急”“不要害怕,每个人身边都有一名武警官兵!”“大家有不舒服的,随时和身边的武警官兵说!”,在转移的路上,武警官兵不断安抚着群众的情绪。

对于我而言,相较于难走的山路,难度更大的是如何拍摄出高质量的视频画面,很多时候,我都是倒着走,因为这样才能拍到武警官兵与群众的正脸。好在一切如人所愿,我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拍到了许多令人感动的影像。

终于,在8月2日早上6点左右,我们顺利到了斜河涧火车站,经过铁路工作人员的连夜抢修,外界的火车也可以通到这里,转移被困的群众。这里,也终于有了手机信号,大家纷纷拿出手机向家人报平安,“妈妈,是我,我们安全!是武警官兵把我们连夜转运出来的,我好想你们……”

当天上午8点多,第一批滞留旅客抵达北京丰台站,下午4时30分左右,第二批滞留旅客抵达北京丰台站,自此,K396乘客全部安全转运。

这一路,太多太多的感动,我也很幸运能用影像记录这些难忘的瞬间,就像落坡岭社区党支部书记孟二梅说的,我们心这么齐,一切困难都能解决,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标签:

下一篇:最后一页
上一篇:女足世界杯|前瞻:英格兰与哥伦比亚,悬念丛生